34个合作已签约!氢能产业发展走向何处?
与氢能市场空间相对应的是我国氢能相关企业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,很多企业是从天然气、化工、光伏、汽车等行业跨界转型进入氢能领域的,各家公司并没有那么深厚的实力发展氢能,对于一些氢能领域的技术、设备、产线的运作不甚了解,所以他们更善于发挥各自的长处,有的在制氢端,有的在储氢端,有的在用氢端布局产业。
北京提出,到2025年,将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1万辆。同时要以冬奥会、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等应用场景为引领,布局氢能供应及燃料电池应用全产业链。
上海则明确,到2023年,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就要实现“百站、千亿、万辆”总体目标。据悉,上海正研究制定《上海市燃料电池汽车加氢站建设运营管理办法》和《上海市车用加氢站布局专项规划》,力争用完善的氢能产业链上下游的政策体系,推动上海“氢能港”的建设。
山东的目标是“十四五”期间,氢能产业总产值规模力争突破1000亿元。
浙江力争到2025年建成加氢站30座,实现投放燃料电池汽车超过3000辆。其规划提出“杭州湾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国家级试点”、“G60氢能走廊”和“义甬舟氢能走廊”等概念,并提出超前谋划氢能海外输入登陆站建设方案。
山西“十四五”期间将积极打造焦氢共赢、风光制氢、优化消纳,能源交通、氢储覆盖的全产业链创新发展格局。具体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,推动加氢站、柴转氢、氢燃料汽车产业加快发展,探索煤制氢+CCS(二氧化碳捕集封存)等低碳高效技术,布局制氢、储氢、加氢、运氢、用氢全产业链。
从表面上看,“企地合作”发展氢能,有利于氢能产业规模化发展,有利于各地早日实现氢能发展的规划目标。但也不得不说,如火如荼合作发展氢能的背后依然暗藏隐忧。
一是项目的重复建设问题。很多地方确定氢能发展目标后,纷纷规划制氢、氢能产业园、示范园、加氢站、氢燃料电池汽车等项目,很多临近的省市甚至是同一个城市不同的区县也会开展类似的项目。
业内专家认为,应结合各地资源禀赋与协同发展优势,统筹氢能区域布局和应用示范,避免产业趋同,分层次、有重点开展全产业链的示范。
二是规划先后建设的问题。有些地区对于氢能的项目规划没有考虑先后顺序,看见附近的城市要建设氢能项目,临近省市也如法炮制,在缺乏统一规划的时候,往往会出现,建设很多加氢站,发现没有建制氢工厂,加氢站无氢可加或者需要从很远的地方运送,但当地又没有配备氢能储运项目。或者是建设了不少制氢工厂,但却忽视了氢能储运和利用项目,让制氢企业无利可图。
对此,业内专家认为:“地方发展氢能,首先要考虑当地产业适宜做哪个环节,其次要站在区域的角度去相互配合。地方氢能发展规划不要怕“小”,不要贪“全”。整合区域规划才是硬道理。”
三是地方保护主义盛行。上汽大通燃料电池平台总经理高辉强认为,地方保护对整车端的应用推广、技术进步比较不利,现状确是,并不是最优秀的产品占领市场,而是在当地有产业落地的产品占领市场。
综上所述,氢能汇认为,在氢能产业培育初期,应参考国外经验并结合国内实际,对整个产业链加强顶层设计规划,完善相关产业政策体系建设,尽快明确产业发展牵头部门,明晰产业链流程上各个环节的归口管理部门,确定项目审批流程和审核标准,不能盲目一哄而上,也不能只论亲疏没有标准的选择合作企业。真正想要让各地氢能统一、协调发展起来,需要管理者的智慧!